本 會 公 告NEWS
癌後想回歸職場又怕撐不住、留在原公司比較好嗎?4個建議幫助抉擇
張維宏諮商心理師
台灣癌症基金會
當病友們計畫返回工作崗位時,如何避免倉促下決定,導致工作再次停擺、或是後續衍生身心無力,又陷入擔憂的困境?心理腫瘤專家提供貼心的「自我評估」建議。
許多癌友共同疑問:我現在適合回去工作嗎?
在講座現場回答提問,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環節。我很熱衷這樣的交流對談,可以試著把心理學的內容,轉換成能夠應用在真實生活裡的參考。
最近在講座結束後,都有幾位癌友單獨詢問一些個人問題,恰巧有個共通的問句:「過一陣子有計畫回到職場,不知道我現在適不適合回去工作?」
已經是入冬的時候了,我步行在會場外的走道上,心裡頭還嘟嚷著,「這麼寒冷的天氣,大家怎麼還在想著工作的事?」突然間,過去的記憶在我腦中閃現。
我想起自己當年在治療過程中,經常擔心自己是否還有能力回到原工作、擔心會不會被取代、不確定身體是否還能負荷、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。
回到此時此刻,我從社會心理學家的論述或是心理腫瘤學(Psycho-Oncology)的觀點中來看,明白「工作」與「生活重心」,真的是很重要的議題。
癌後分階段檢視,有助釐清思緒
印象中,這幾位向我提問的病友,年齡大多落在仍然需要就業、能夠工作的年齡範圍。
什麼時候是多數癌友會思考回歸職場的時機?國際心理腫瘤學刊物在 2024 年底發表一篇研究報告,研究一群歐洲 35~65 歲的男性及女性癌友重返工作崗位(Return To Work / RTW)的過程。
研究中,把癌友從診斷罹癌到RTW的過程,分成 3 個時期:
1.初診斷罹癌,開始準備治療。
2.持續接受治療,因為疾病缺勤。
3.結束治療,病假或留職停薪即將期滿。
在第一個階段,病友需要先好好了解公司對於合理申請病假、留職停薪、以及相關可以申請的福利政策。這對於罹癌的病友能否積極面對治療,是重要的關鍵;同時也是需要讓自己專注在治療的時刻。研究發現,大多數病友在第一個時期,並不會太關注工作的議題。
當進入第二個時期,有些病友開始考慮何時該回到職場工作,這樣的考量往往與經濟面向有關。但病友也會擔心若治療副作用讓身體不適時,會不會影響工作表現,對返回職場產生不確定感。此時具有心理腫瘤專業的醫療人員、或是癌症相關的社區資源,會是病友很重要的支持力量。
這份癌友返回職場的調查研究中,心理腫瘤學家也發現並且揭露一項很重要的資訊:「病友回歸工作」這件事,往往計畫趕不上變化,因為有不少人其實是倉促決定回歸工作。
在第三個時期,除了請假、留停將屆滿的現實因素,造成癌友倉促決定回歸職場之外,「癌後回歸工作的心理負擔」,往往是真實存在但卻被忽視的一塊。
別讓焦慮打敗自己!跟著評估建議,思考回歸職場的策略
當病友們計畫返回工作崗位時,如何避免倉促下決定,導致工作再次停擺,或是後續又衍生身心無力及擔憂,心理腫瘤專家提供以下的評估建議:
利用專業資源
★在返回職場前或回歸初期,充分使用病友協會或是癌症相關基金會的資源,尋求諮詢協助。
★如果不知道有什麼適合的資源,可以先利用網路查詢如「癌友、再就業、回歸職場、邊化療邊工作、癌症諮商......」等關鍵字,就能找出適合的協助資源,再進行相關諮詢預約。
花一些時間與心理腫瘤專家對談
★試著跟專家討論,如何在癌後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、認識自己生病後的價值觀變化、整理因為罹癌這個重大事件,所衍生的心理負荷。
★求助很重要,因為壓力源減少或降低之後,信心就會漸漸浮出水面。
評估公司規模與福利
★如果罹癌前是在福利與制度都完整的公司任職,那麼不論是否考慮要轉換工作或跑道,「先回到原公司」通常會是值得考慮的方向。先讓自己回到熟悉的工作環境、測試工作的節奏感,會比讓自己立即投入另一個陌生工作領域或場合,來得沒有壓力。
★如果確定要轉換工作,選擇到大型或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就職,對於仍須背負經濟壓力、或未來不確定的就醫療程,都是相對有保障的選項。
誠實面對身心需求
每位病友從治療開始到逐漸康復、重新恢復勞動力、適應新生活、尋找適合自己工作模式,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過程。這時「誠實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」非常重要,但相當不容易做到的。
人們往往在名利與權力的競逐過程中,不自覺忽略自己的身心照顧,長期下來形成反射性的循環模式。罹癌後,有些病友開始意識到過去的生活模式,其實是反覆折磨自己。
我們無法把罹癌這件事,直接歸因於忽略讓自己身心平衡的需求;但會慢慢發現,那些過往讓心理承載的重量與傷痕,是如何讓現在的自己感到痛苦。
嚴格來說,如果在打算回歸職場的時候,對於自己的狀態還不太有把握、或有經濟需求但仍需要休息的病友,試著先從兼任或遠距工作開始;一段時間感覺自己更有把握後,再決定要回到全職工作,或是再延長身體休養的時間。
請記得誠實面對內心的真正需求,這是讓自己能夠在人生道路走得更長、更遠、更順利的重要基礎。
《文章轉載自癌症問康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