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當生活失去了指導手冊:病友夥伴的心理韌性培養之路
 
李宛霖 助理教授級專案教學人員
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

 
    美玲是一位45歲的母親,育有兩個分別是8歲和10歲的小學生。兩個月前,她被診斷乳癌二期,經歷了手術切除後,正在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化療。治療期間,她用意志力撐過難以忍受的副作用,勉強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,因為她的孩子們,丈夫在家務的決策和執行上都很依賴她。然而,面對自身健康問題,同時還要處理孩子與丈夫的焦慮情緒,美玲覺得自己身心俱疲。在回診時,面對醫生的關心,一向冷靜堅強的美玲忍不住哭了出來,對醫生說:「我不敢讓家人知道我快撐不住了,他們比我還害怕我生病這件事…他們完全不能沒有我。現在一切都很混亂,告訴我,要怎麼做才能面對這一切?」


    Wendy Lichtenthal是紐約市一家癌症中心的臨床心理師,她在工作場域遇過無數像美玲一樣努力生活,與疾病奮戰的人。面對疾病侵擾,生活出現亂流,即便再努力也有疲憊不堪的時候。Wendy經常對病友夥伴們說:「並非我們不夠努力,而是生病之後,我們的生活失去了『指導手冊』。」疾病的本質就是混亂失序,沒有規則可言。對許多病友來說,從醫師宣告診斷的那一天起,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,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全然改變,過去原本運行自如的準則,突然間都失效了。
 

    因為疾病不僅是一個生理的診斷,它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、原本對未來的期待與規劃,以及與親友之間的關係。對病友夥伴們來說,除了面對症狀的各種不適、治療的長期抗戰,還要學習適應人際關係的巨大變化,照顧周遭親友不安的情緒,幾乎沒有剩餘的心理空間陪伴與安頓自己。
 

    面對生病帶來的巨變,我們不再能依靠過往熟悉的、固定的生活習慣,但我們可以試著學習彈性面對日常的變化。美國心理學家George Bonanno用實徵研究告訴我們,人有心理韌性,面對艱困情境時,每個人都有能力培養自己的內在韌性與彈性。Bonanno建議可以練習以下原則:(1) 保持適度的樂觀:透過自我對話,練習告訴自己「一切會慢慢變好」;(2) 策略工具箱:嘗試問自己「現在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?」觀察自己的處境,找尋可以運用的資源,並列出清單。(3) 回饋監控:詢問自己使用策略之後「結果有用嗎?」並根據結果來調整或更換不同的策略。

    心理韌性的實踐,意味著練習接納生命的變動與無常,與疾病共活。美玲發現,當她開始告訴自己「一切會慢慢變好」時,眼前的世界變得清晰了一些。她嘗試在煮晚餐時,讓兩個孩子在旁練習,一起準備自己隔天的午餐飯盒;她重新與先生討論家務分工,並找相關Youtube的家務教學影片,讓先生自主學習。美玲也嘗試與先生談論自己對生病的擔憂,但她發現先生表現出比自己更多的焦慮,自己反而要安撫先生,因此,美玲決定先暫緩情緒上的討論,把重心放在問題解決上。透過這些調整,美玲逐漸將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,雖然每天都可能有不一樣的挑戰,但她也發現自己越來越可以在變動中站穩腳步,享受每一天的生活。

訪客人數:75人 瀏覽人數:227230人